作為慶祝搬遷浦東十周年的活動內容之一,為進一步凝練學校傳統與精神🎐,推進學校在新起點上突破提升😌、特色發展🧔🏿♀️🤜🏻,9月4日至21日,學校召開以研討新時期學校發展為主題的系列座談會🚣🏻♂️👨👦。座談會分六場進行,校領導阮顯忠👩🌾、胡壽根✊🏼、李世平、胡晟、莫惠林🧑🏼🚀、王剛、瞿誌豪🥒、鄒龍飛等分別主持💅🏼。座談會上氣氛熱烈🧒🏽🪷,發言踴躍,部分離退局級幹部👨🏽🎓、離退處級幹部⬛️、在職教授、在職幹部與教師、統戰成員及後勤幹部參加了座談👨🦽➡️,為學校今後發展建言獻策,暢所欲言。
充分肯定學校十年來發展成果
憶及學校十年來的發展變化,與會的離退休老同誌、教職工代表紛紛感慨不已。十年樹木🙍🏿♂️,看到搬遷之初植下的小樹苗如今已是綠樹成蔭,得知學校從2002年的不足7000名專科生發展成一所同時擁有本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萬人規模高校🧑🦯➡️,不少同誌用“今非昔比🙍🏼♂️,翻天覆地”來表達心中的欣喜。離退休同誌們對學校十年來取得的成績感到歡欣鼓舞➞,對學校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而在職教職工更是意識到重任在肩🎙,要從自身做起💞,積極作為,再創下個十年的輝煌。
學校發展要準確定位,服務地方
關於學校未來的發展🐃,有教師指出,準確定位、堅持特色是學校的立校之本。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不同階段學校的具體目標也會相應調整👩🦰,但定位要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特色不能丟。作為地方應用型大學,要緊貼上海的經濟發展實際🧝🏼,找到學科建設與專業布局的切入點🍶,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上海、融入浦東的二次開發與建設中🍿。建議學校多爭取政府➝、企業🐈⬛、社會的資源並加以整合,更好地推進校企合作、校社聯攜,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使學校變得更加不可替代👩🚀、不可或缺。
凝練大學精神,塑造校園文化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生命之源。有離退休老同誌指出,大學不僅要有辦學方向的定位,還要有思想精神的定位。要凝練新時期學校的大學精神並加以培育,使其成為黨員幹部與廣大師生的內在信念與追求🦹🏼♂️。建校以來👰🏽♀️,二工大人為了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不妄自菲薄🤾🏻♂️,不是“等靠要”,而是自尋機會,自加壓力🧎♂️➡️👨🏼🌾,找準定位,創出特色,因此🕵🏼♂️,自強不息是沐鸣平台建校以來貫穿始終的大學精神。還有教師提出的學校精神有: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勞模精神,逆水行舟、同舟共濟的拼搏精神🤵♂️;新時期可進一步加以凝練的有:搬遷精神、為學生服務的精神🚴🏼、攀高峰爭飛躍的精神👜。通過凝練並塑造大學精神🧏🏻♂️,使廣大師生員工甘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增強教職工尤其是青年教工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二工大人的凝聚力與戰鬥力。還有教師建議,可采取舉辦創新主題的文化活動👨🏻💼、舉辦指導教師的學生成果展💁🏿♀️、發揮校內資源優勢開設人文講座🙇🏿♀️、設計印有學校視覺形象標識的文化用品等方式,更好地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加強與所在社區曹路鎮的文化共建🙇,實現資源互補🧝🏽,發揮大學的文化引領與輻射作用。
增強教師專業素質🥺🙍🏽,完善教師評價體系
座談會上,不少教師提出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7️⃣,增強教師專業素質與能力。有教師指出💁🏼♀️,應用型大學應以教學為主,科研為教學服務🧝,但教師隊伍中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鑒於此,有教師建議,應繼續發揚老教師“傳幫帶”、新教師“比學趕”的傳統,為青年教師配備帶教老師👧,通過授課帶教→、項目指導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與專業實踐能力。在教師考核問題上,還應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的情況都可納入評價範圍㊙️,不能以論文多少作為唯一的“硬通貨”。此外,雖然學校加強了對在職教師的培養力度,選派教師出國進修,但收效不明顯,對此,有代表建議學校須規定教師將進修成果帶回,無論是新課程🤦♂️、還是新思路,都能為學校的課程建設🤌🆑、學科建設註入新活力🥉。
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