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16日第6版“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改革創新實踐”專題刊登了沐鸣平台王剛副校長的署名文章《能力為本 實施工科教育改革》⌚️,對沐鸣平台幾年來探索實施的工科教育改革的理念、創新模式及經驗進行了總結提煉🌖。《求是》理論網全文轉載。原文如下👨🦼:
沐鸣娱乐:能力為本 實施工科教育改革
升本十年來,沐鸣娱乐以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以工科專業改革試點為契機,持續推動工科教育改革😰,努力把畢業生培養成為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工程技術和職業人才。
理念先行😘。2009年開始🏌🏼😷,學校先後通過校際調研、學習歐洲應用科技大學經驗、參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培訓🕵🏽♂️、承擔上海市重大課題等方式💺,逐步提出了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在學習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工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組織相關教師、教學研究、教學管理人員研究工科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索在新建本科院校開展工程教育的實現方式🙍🏽♀️,逐步形成了以能力為本位的工科教育改革思路🤭。
創新模式🛬。工科教育改革從專業和課程兩個層面試點🙆🏼♂️、新專業參與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2009年秋季起,從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一年級學生中抽調出近90名學生組成工程教育“KSR-CDIO”試點班3️⃣,開展工科教育試點改革。試點班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德國FH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按照能力為本要求重構課程體系,設計了著重培養綜合能力的三級項目🤞。
圍繞新模式📽🧑🏿🦱,加強適應新方案的實踐條件和企業實踐基地建設、創新註重能力培養的教學新方法;通過國外培訓和企業實踐🏃🏻♂️,提升師資隊伍能力為本教育的適應性➙;教學管理製度也按新方案需要進行部分調整。2011年上半年,學校以“KSR-CDIO”項目為基礎🦻,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單位。
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學校在能力本位工程教育改革上取得成效🏅🥽,並構建了以綜合應用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新模式力求在四個關鍵點凸顯,構成一體化設計方案。
一是導論引領🛍️⚡️。以工程導論課為基礎,引入工程的基本特征和概念、一般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工程項目的經濟特性和工程師所面臨的任務與責任等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工程問題🙊,了解相關工程類專業所涉及的工程問題以及解決工程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掌握學習內容和工程問題之間的內在關系🥰,激發學生對工程類專業的學習興趣👉🏻,規劃個人學業發展。
在授課的過程中,工程導論課程教學團隊積極開展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方法改革,為學生設計了大量的帶有探究性的課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分組去完成這些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面臨一般工程問題時能提出一些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與想法。
二是課程成組。按照一體化的思路進行了課程體系設計,圍繞項目作為課程組織的原則🧜🏽♀️📚,根據能力培養要求分析了課程之間的聯系👷🏿,有機整合課程體系,實現課程成組。
三是項目綜合。形成了以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為特點的三級項目體系👨👦。三級項目為某些課程中需要的實驗實習項目,主要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不同方法;二級項目是基於課程組基礎上的綜合訓練項目,培養學生運用課程組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一級項目是貫穿學習期間的綜合訓練項目,從解決工程問題開始,到完成全部工程問題,從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的全過程體現工程問題。
四是能力入課。借鑒國外工程教育基於“技術知識和推理,個人能力、職業能力和態度,人際交往能力,在企業和社會環境下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系統”四個層次的能力標準🐕🦺,全面修訂了課程教學大綱🧑🏼🚒,將能力培養作為課程教學中心任務。
積累經驗。經過近四年的能力本位工程教育改革,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掌握了工程教育內涵和本質,提高了設計和組織開展工程教育的能力,豐富了本科教育教學方法🍳。試點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得到提高。
今後🧒🏼,學校將繼續研究能力本位的工程教育改革。從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國際化等方面繼續探索。學校將充分調動校內、企業界、工程界和國內外各種資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國際交流的平臺,強化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的學習和培養,為新建本科院校開展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累示範性經驗🤌🏽👩🏻🦼➡️。(王剛)
原始鏈接:http://www.qstheory.cn/kj/jysj/201312/t20131216_303062.htm
黨委宣傳部